

2025中国时尚科技创新峰会已于7月10日在山东泰安成功落下帷幕,本次峰会以“多元共创、时尚焕新”为主题,涵盖启幕大会、主题论坛、服装科技创新专题展及参观游学等内容,呈现从思想激荡、成果展示到实践洞察的覆盖产业链全环节的创新交流平台。
本次峰会共聚集行业领导及专家学者、服装企业及科技制造相关行业的27位嘉宾在峰会中全面发声,共议多元领域智能边界,共创前沿科技产业生态,以科技之力重塑时尚定义,以创新之力开未来之局。
通过本次峰会,可以深刻了解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重塑服装行业的全产业链条,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消费服务乃至可持续发展,峰会中呈现的诸多案例清晰展现了科技作为核心引擎的变革力量。本文将从五个方位谈谈科技创新对服装行业的全方位影响:

一、设计研发:AI与3D技术驱动创意效率革命
1. AI赋能设计创新
智能设计工具:波司登的“BSD.AI美学大脑”实现了从设计构思到虚拟成衣的数字化闭环,大幅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试错成本。
美学与科技融合:冷芸教授提出“美学力是科技时代产品创新的核心”, AI不仅能提升设计效率,还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捕捉消费趋势,辅助设计师将美学理念转化为市场畅销品。
跨界设计拓展:东华大学孙捷教授指出,AI技术正在重构时尚体验边界,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极致触觉体验等新维度。
2. 3D技术重构开发流程
虚拟样衣替代实物打样:凌迪Style3D的数字引擎实现了3D设计、仿真与可视化,减少传统打样对物理资源的依赖,加速产品迭代。
定制化设计落地:3D打印技术突破传统制造限制,星世线STARAY通过一体成型鞋服产品,实现“以新制造促新消费”的个性化生产模式。

二、生产制造:智能制造技术重塑效率与品质
1. 缝制设备智能化升级
核心技术创新:富山的智能线张力控制技术(降低线张力40%)、全球首创智能袋模贴袋机/开袋机,解决行业痛点,提升缝制精度与效率30%以上。
智慧缝制系统构建:东华大学孟婥教授提出“智能单机→自动化产线→智能工厂”三级解决方案,推动服装制造向柔性化、无人化进阶。
2. AI驱动的智能工厂
酷特智能的AI Agent系统:通过“酷小智”“酷小匠”“酷小易”三大智能体替代人工复杂决策,实现订单解析、生产排程的自动化,打造“智能体企业”新范式。
机器换人趋势:吸力奇迹等企业推动自动化设备普及,底层设备数据接口开放为AI深度应用奠基。

三、产业链协同:数字化平台重构生态连接
1. 全链路数据贯通
商品管理智能化:第柒在线构建AI驱动的商品管理体系,打通从企划到销售的数据孤岛,实现需求预测、库存调拨的自主决策。
供应链透明化:迪尚集团通过平台化整合设计、生产与全球供应链资源,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生态协同。
2. 产学研深度融合
国家先进印染中心:汇聚全国70%以上创新资源,推动功能性面料研发(如防水透湿、辐射冷却面料),加速技术产业化落地。
高校技术转化:哈工大张海军团队研发的智能分拣回收技术、定制化视频生成系统,为行业提供可落地的AI解决方案。

四、可持续发展:科技赋能绿色转型
1. 材料创新与循环经济
环保材料应用:波司登、白小T等品牌探索可再生材料,国家印染中心开发低碳印染工艺,减少资源消耗。
旧衣回收体系:白小T“续航计划”通过数字化平台链接消费者,构建旧衣回收-再生-公益的闭环生态。
2. 绿色生产优化
智能制造降耗:富山设备减少缝线浪费,智能工厂通过能耗监控降低碳排放。
3D技术减碳:虚拟设计减少实物样衣生产,凌迪Style3D的数字样衣技术降低开发环节的碳足迹。

五、消费体验与商业模式变革
1. 个性化定制普及
AI+大数据驱动定制:酷特智能的C2M模式、迪尚集团3D设计平台, 使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满足消费者专属需求。
沉浸式消费体验:凌迪Style3D的虚拟试衣、AI生成内容技术,重构线上线下购物场景。
2. 品牌价值重塑
科技提升产品溢价:功能性面料(如国家印染中心的防紫外线面料)、智能穿戴设备(如3D打印鞋服)开辟高端市场。
跨界创新生态:坦博尔等企业通过科技跨界合作(如材料×IP联名),激活品牌活力。

科技创新已从单点工具升级为服装行业的系统性变革力量。 正如孙瑞哲会长在致辞中指出: 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新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科技作为战略支点,具有特殊重要性,是时尚之本、绿色之源、健康之基。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能否以AI为引擎、3D为纽带、数据为血液,完成从“经验驱动” 到“智能驱动”的基因蜕变,最终实现“多元共创”的产业新格局。
推荐阅读



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隶属中国服装协会,依托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服装行业权威性、专业化、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及服务机构。研究院以推动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实现智能制造发展为核心,致力于服装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研发,以政、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推动成果扩散应用的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交流传递、实践教育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