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7 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以 0.6% 的同比微增收官,这一看似平稳的增长数据背后,却暗藏着行业发展的汹涌暗流。从整体外贸格局来看,该增幅较上半年收缩 0.2 个百分点,显著落后于全国货物贸易的增长水平,折射出纺织服装出口在我国外贸版图中地位的弱化。
分品类审视,出口态势呈现明显分化。纺织品出口额达 82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在整体低迷的态势中算是 “矮子里拔将军”,凭借一定的技术壁垒勉强支撑局面;而服装出口则尽显颓势,出口额 886.2 亿美元,同比下降 0.3%,陷入 “躺平” 状态。这种分化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纺织品还能依靠技术门槛 “苟住”,服装则完全暴露在贸易摩擦的 “枪口” 下,成为国际市场波动的直接承压者。
7月单月数据更添阴霾,成为行业困境的集中体现。当月纺织服装出口 267.7 亿美元,同比下降 0.1%,环比下降 2%,同、环比双降的态势打破了以往的出口节奏。其中,服装出口 151.6 亿美元,同比下降 0.5%,环比下降 0.7%,环比增速较 6 月更是大幅回落 13 个百分点。要知道,6-8 月本是秋冬季服饰和圣诞消费品的出货高峰,往年此时出口往往呈增长态势,而今年 7 月的逆势下滑,无疑加剧了行业的担忧。深入分析,这与全球市场需求变化、贸易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季节性因素在此刻被明显的负面效应所覆盖。
当前行业还深陷 “高端产能闲置与低端价格战并存” 的怪象。一方面,一些高端纺织设备和生产线利用率不足,先进技术和产能难以充分释放,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低端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相压价,为了争夺订单不惜牺牲利润,形成恶性竞争。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让行业一步步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泥潭,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发展后劲不足。
“抢出口” 曾是企业应对贸易不确定性的 “救命稻草”,在过去多次贸易摩擦中,企业通过提前出货来规避潜在风险,短期内推动了出口增长。但 2025 年这一效应明显减退,7 月出口数据的下滑便是直接体现。雪上加霜的是,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的 “补刀”,直接堵死了转口贸易的 “后门”,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和操作难度。尽管中美经贸会谈暂缓了部分关税,但美方威胁对中国进口伊朗、俄罗斯原油实施二级关税,进一步加剧了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在接单和生产计划上更添顾虑。
短期来看,企业为了 “续命”,只能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加快布局东南亚和 “一带一路” 市场,以分散对传统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这些新兴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文化差异、市场规则不同等挑战,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开拓和适应。
从长期趋势而言,行业必须实现从 “拼价格” 到 “拼韧性” 的转变,从 “低端代工” 向 “高附加值制造” 转型。“拼韧性” 意味着企业要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然而,这种转型投入对于资金链脆弱的众多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 “奢侈品”。研发费用、设备升级成本、品牌推广资金等都成为横亘在企业转型道路上的难题,让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如何破解当前的困局,实现成功转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环境中站稳脚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