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名片 关注我们
第 9 6 8 期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同时,为配合军衔制的实施,全军装备新式军衔服装——55式军服。通常,人们把军衔服装看作军衔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全军陆续配发了50式军服。这是我军首次在全军范围内统一服装的式样、用料和颜色。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的发展,50式军服已不能适应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54年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对军队的样式、用料和供应办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指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要求全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草拟授衔条例及实施规程,进行军衔鉴定,研究制定军衔肩章、标章、识别符号及服装样式、颜色,制定编制军衔等。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各总部有关部门立即开展军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后中央军委决定,将评衔工作延迟到军队组织编制确定、兵役法颁布实行后再实施。但新式服装的研制工作仍按计划进行。
为了搞好服装改革和军衔符号设计,1953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服改革领导小组,由中央军委委员贺龙任领导小组组长,军委委员陈毅、军委委员叶剑英、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为领导小组成员(贺龙、陈毅、叶剑英1954年6月补选为军委副主席)。以后增加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
军委副主席刘少奇曾召集服装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开会,他说:“这次服装改革,主要参照苏军的样式,先学到手,有些不适合我军的地方可以做些修改,但穿出去要美观、威武,塑造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总后军需部负责搜集样品,研究设计式样、用料和颜色;总后军需生产部负责样品的制作与保管。当时搜集了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美国、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各种军服样品;还搜集了北洋政府、伪满州国和国民党军队的服装样品,作为研究设计的参考。
在贺龙的主持下,确定了军衔服装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由总后勤部提出军衔服装的制式标准方案报军委,1955年4月7日军委批准了这一方案。随后,服装改革进入样品设计和制作阶段。在服装设计中,反复修改了多次。最初是按苏军的服装设计,后来又根据中国人的身材特点和布料生产及经济情况,作了一些调整,基本统一意见后,每套服装做完后都绘制了标准制式图样。

彭德怀、洪学智陪同毛泽东审查军服样品
全套服装设计制作完成后,连同搜集的外军服装和中国近期历史军服样品,陈列在北京绿米仓军需样品实验所(现为军需装备研究所)。同年5月20日,将全套样品陈列在中南海勤政殿。
除了新设计的军礼服以外,还陈列了从北洋时期到国民党时期的军礼服,另外还有苏联军队从大元帅到士兵的各种军服。多数的礼服,是套在木制的模特身上,穿着效果都显示了出来。在勤政殿陈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礼服样品,都配有镀得熠熠耀眼的短佩剑。但后来正式穿着的军礼服,就取消了佩剑。
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先后审查了服装样品,并作了修整的批示。经修整后的样品于6月5日由中南海搬到三座门大高殿展出,征求总部机关、驻京单位官兵和来京开会的各大单位领导的意见。总后勤部根据展出中大家所提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修改了样品并就确定的式样等有关问题专题报告国防部。
报告中对新式常服和礼服提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常服。官兵常服要表现军容的整齐、严肃和全国军队的统一,并便于操作活动;保持我军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要那些奢侈的花饰,避免与政府人员和群众的服装水平悬殊过大;容易辨认上下级的区别,以利战时指挥和平时管理,但又不使官兵服装的质量相差太远;注意体现我国军队服装的民族特点;在质料上用国货,不用进口货。
(2)礼服。军官礼服的样式主要贯彻俭朴的原则,求得与兄弟国家军队的礼服差不太多,以免在参加典礼和外交活动时显得过分悬殊;礼服只发给将官、校官和执行特殊任务的尉官。
7月16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召集各大单位领导讨论通过,于7月27日签发呈报毛泽东主席。

1955年军需工厂制作的大元帅礼服
根据以上原则,修整了全部服装标样,包括陆海空的将军服、校官服、尉官服和士兵服,再次陈列于勤政殿,请毛主席约集有关领导审定。
1955年8月5日下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来到勤政殿再次审查军衔服装样品。毛主席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当走到陆军战士模特跟前时,毛主席手指船型帽向贺龙问道:你们说船型帽好吗?
贺龙答: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战士都戴船型帽,它的好处是观测目标时不影响视线,戴钢盔时可以当内衬。彭德怀说,国庆阅兵方队搞了几种方案,大家一致认为戴船形帽精神。毛主席说:你们都说好,那就戴船型帽吧,但军衔和服装的材料都要用国产的,要力足于我们自己。
毛泽东来到身穿“大元帅”礼服的木制模特前,打量着眼前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元帅”。陪同毛主席参观的总参军务部队列处处长李平在一旁介绍说:“主席,这是大元帅服。”毛主席听后,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诙谐地说道:“大元帅?你靠边站吧!”一句话,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等人逗得哈哈大笑。
接着,毛主席等又浏览了其他元帅服和将军服。毛主席问道:“你们搞的这些服装,价格比现在的军装如何?”李平据实回答了两种军服的价格,并着重说明:“这种军装好看,设计时我们也注意了尽可能节约。”
毛主席高兴地说:“就是要从节约的原则出发,样式好看,统一、正规,又节约,这样很好!”洪学智对毛主席说:“报告主席,对衬衣的领子,几位老总的意见还不一致,彭老总说搞成圆领,不赞成搞翻领,说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布。
可是陈老总等认为还是做成翻领好看。没有领子,衬衣藏在里面,也容易把外面的军衣领子弄脏。”毛主席说:“搞圆领就是为了节省布呀?翻领好看,就不要考虑省布了,作翻领。”
在毛主席看完军服样品后,周恩来总理将彭德怀给毛主席的报告和军服、军衔图片样本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翻开样本看了一遍,又交给周总理说:“请总理办”。
当天晚上,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并参考其他中央领导所提的建议,归纳为六条意见:
一是大沿(檐)帽的圆顶不要太大,陆海空军帽顶尺寸的比例应该一样,不要把海军的帽顶做的特别大。
二是军官、士兵的军服上衣一律定为风纪扣的小翻领,同现在的军服一样。
三是士兵为了扛枪、背东西,可以不要肩章,应改为领章;现在画的兵种符号,中国老百姓和士兵有些看不懂,应重新按照中国的习惯另拟图样,有的符号不一定和苏联军队的完全一样。
四是军服扣子,除军官礼服可以用金属扣外,从元帅到士兵的常服,一律用胶木扣。
五是现在各兵种军官的肩章,分成各种颜色,仍然不易识别,是否可以在肩章的铜扣上打一个字,例如骑兵的肩章,就在铜扣上打个“骑”字。
六是女同志夏服上衣拟应改为西服式大翻领,以配穿裙子;女冬服上衣仍可以用小翻领(开关领),因为冬季不穿裙子。
周总理还指示,要进一步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
8月20日,总后勤部将军服样品陈列在政协礼堂,前往参观的有宋庆龄、程潜、张治中等各界知名人士62人。他们对军服样品提出了很多中肯宝贵的意见。
如郑洞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就提出了好多条:官兵冬季绒帽不要帽檐,理由是北方有些地方冬季非常寒冷,带帽檐时,呼吸容易在帽沿上结霜,同时前额部得不到日晒,加上风吹容易受寒,另一方面作卧姿射击动作也有一些妨碍;校官的松紧口皮鞋,应改为紧带子的皮鞋,因为校以下人员要直接参加操作和战斗动作,穿松紧口皮鞋如遇沼泽、山地皮鞋容易陷住和脱落,松紧口时间久了不能收缩;南方天热,夏服是否可改为敞领(西式小反领)、短袖、短裤腿,穿长腰袜子。
周保中(国防委员会委员)提出:在衣领内再缀一衬领,是为了衣领整齐、美观、清洁;军官武装带应设置有挂图囊的铁环;南方有些省份,冬季不发棉衣,应发夹衣,天寒时可加发棉背心。
张云逸(国防委员会委员)提出:步兵裤腿应设有帆布护腿,便于在训练、作战通过障碍物时,不使裤腿刮破。
张苏(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建议:柞蚕丝料要厚一些,薄了不美观。
很多人士提出:士兵的船形帽,须要很好的作解释教育,否则不习惯。
多数女同志建议:女军人夏服上衣第一扣太高,应将反领敞开,扣子再降低一寸;裙子颜色太深,应改浅一些,皮鞋、衬衣领均应加修改。
总后勤部苏联顾问也提出:坦克、飞行、汽车等驾驶员绒帽不能用帽檐。
8月24日,服装改革小组将上述各方面人士参观情况及所提意见,以张爱萍、洪学智、张令彬的名义给周总理写了专题报告,并由洪学智面呈周总理。对此报告,周总理非常重视。他仔细审阅后,对每个问题逐条作了眉批,最后在报告首页批示:“除骑兵、汽车部队符号仍用原式样外,余均同意。”
至此,新式军衔服装正式定型并组织生产。这套服装初步建立了常服、礼服、工作服系列,确定了新的服装式样和用料,设置了寓意鲜明的标志符号,对于改善部队军容仪表具有重要意义。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18次会议,通过了军衔服装的报告,并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服装从10月1日起实行。
1955年10月1日,国防部发布命令:兹将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批准并决定于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在全军开始实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街肩章、领章、军种、兵种与勤务符号和新制式帽徽、服装的规格样式办法施行。
这年国庆阅兵,受阅部队官兵身着崭新的军衔服装,佩带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兵种与勤务符号和新式帽徽,在天安门前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展示了威武严整的军容,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注目。新式军服振奋了士气,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许。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将军们

在天安门观礼台的解放军官兵们

受阅的装甲兵军官方队

受阅的步兵方队
55式军服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比较大的重要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第一次有了礼服和常服两大类的军服,样式庄重美观,识别标志鲜明,衣料质量提高,使我军军容仪表有较大改善,军威国威得到体现。





